close

旗后砲台為國家的二級古蹟,個人認為此處是觀看高雄港景觀視野最佳的地方,而且是個有歷史意涵的地方,近年來的高雄,在市政府的規劃下,環境漸佳,一改這個充滿重工業污染的城市,而市政府也積極發展電影產業,發展電影產業,利用置入性行銷,將高雄港的特色,行銷全世界

地理位置

早期高雄港的地勢相當險要,其入口狹窄如「咽喉」,光緒元年由王福祿督造三座砲台一為鼓山砲台一為旗后砲台另一為哨船頭砲台。以位置區分似有高中低之區別我們可由以下兩張照片看出三地點之顯要如今旗後砲台的「威震天南」、與西子灣上的「雄鎮北門」砲台遺跡尚存同為早期高雄港早期重要軍防要地。

未命名1235678.jpg 

此為高雄港的入口,砲台位於重要地點

未命名1227890.jpg

這是砲台上方空照圖,可明顯看出其方型結構

歷史淵源

首先簡單來介紹一下旗后砲台的歷史吧西元一八六三年高雄開港與外人通商,使得旗后砲台軍事地位顯得更為重要。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因牡丹社事件,為加強台灣海防,因而增加砲台之興建。旗后砲台由當時淮軍提督唐定奎與副將王福祿先後督造,並聘英國工程師設計。督造的砲台分為三處分別為打狗山砲台,在旗后山上者「威震天南」,在鼓山者即為「雄鎮北門」(在西子灣側)西元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法軍犯台,中法議和後,台灣巡撫劉銘傳為了加強防務,又聘德籍工程師修建旗後砲台,並購買英製的前膛大砲四尊,安置在砲台南側,使其成為一座威力強大的西洋式砲台。

西元一八九四,日本軍艦攻打打狗港,吉野號擊毀門楣,攻佔旗后等多處砲台。日治時期時,砲台之大砲被拆走熔毀,台灣光復後國軍於砲台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砲台成為斷垣殘壁,直至民國七十八年高雄市政府辦理重修,八十四年元旦開放參觀而重現砲台風貌。 

建築特色

砲台的結構形狀呈「目」字形,大門為中國式的八字型入口,整個旗后砲台可約略分為三區:北區是操練場,中區為指揮區,南區兵舍。兵舍上方有砲座四座,主要建材為鐵、水泥及紅磚。初期設計,多採紅磚(資料顯示,因當時台灣造磚技術不佳,故所用磚頭皆由廈門進口)鐵水泥(為十九世紀當時的一種水泥,堅固耐用,多用於軍事建築)建造;中法戰爭後,劉銘傳則聘請德人加以修建。在空間的使用上,以上層為砲台,下層為兵舍,其設計概念為,砲台周圍兩層土垣用以增加吸彈之緩衝力,營舍靠於內垣,炮座則立於外垣與營舍之間,且位置較高,在建築特色上,可看出中國工匠參與其中之跡象,例如入口處兩旁的牆上,有用紅磚砌成的雙「囍」字和門額題字、裝飾圖案與祭祀神龕等具中國特色之特徵。

以下就來看看照片吧

這是入口處地方

100_4700.JPG

從入口處一直到砲台的上坡走道

100_4701.JPG 

上坡走道上的舊軍營

100_4708.JPG 

砲台入口處 ,為中國式的八字型入口,那塊告示板是砲台的歷史簡介

 100_4715.JPG

  砲台入口處旁的特色建築

100_4717.JPG 

從入口處進到砲台內部的第一個穿道,上為木頭橫樑

100_4727.JPG

從穿道出來後的砲台內部景色,此為兵房,兵房屋頂為木樑及水泥構造

 

100_4731.JPG 

這是砲台內的中央穿道,穿道上的磚砌方式為值得注意的地方

100_4736.JPG

 中央穿道(2)

 

100_4773.JPG

 由砲台上方看入口穿道

 

100_4740.JPG 

由砲台上方觀看砲台,大致上採方型建築,看起來遼闊堅固

 

 

100_4778.JPG 

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鳥瞰高雄港區一個視野極佳的地方,除了擁有豐富歷史意涵外,不管是旗津海岸或是高雄港風景,都屬一流,在午後海風的吹拂下別有一種脫俗的心情

這是旗津海岸,有點飄流木

100_4712.JPG 

西子灣側的中山大學

100_4809.JPG

美麗的高雄港,有國外的味道

100_4816.JPG 

這幾年的高雄,進步得很快,生活與休閒機能逐漸完善,看看這美麗的風景,吹吹這屬於南部熱情的海風,相信心情也會美麗許多

 the e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nd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